6月23日下午,在2016(第十五届)中国互联网大会闭幕式主论坛“巨匠对话”环节,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网络生成树协议(STP)发明人、国际互联网名人堂入选者Radia Perlman与新加坡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主任、互联网国际化域名(IDN)创始人、国际互联网名人堂入选者Tan Tin Wee展开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主持对话。
以下为对话实录:
邬贺铨:刚才论坛主持人已经向大家介绍了台上的两位嘉宾,一位是来自美国的Radia Perlman女士,她是互联网国际名人堂的入选者。另一位是Tan Tin Wee,来自于新加坡,是新加坡超级计算中心主任,也是国际名人堂的入选者。很高兴和两位专家一起来参与这次对话。 第一个问题,是提给Radia Perlman女士的。你是互联网生成树协议(STP)的发明人,你对互联网协议有很深入的研究。互联网协议在今后还会有哪些新的进展? Radia Perlman:在未来我觉得可能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带宽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事情需要依靠互联网(如:汽车上的GPS定位系统)。如果互联网不工作,这些都是没有办法实现的。今天看到这个系统并不是非常可靠,比如在酒店里,或是开会的时候,如果使用的人太多了,网络就不是很有效,网速就变慢了。这种情况对我们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例如很多人都在用VR应用,这样就需要非常大的带宽。比如在一个很小的房间有35个孩子学习,他们都会参与VR虚拟现实教室的教学活动,这个对我们来说也很困难,那就是要给他们提供一个非常可靠的网络环境。 第二,可管理性。互联网协议都是由网络工程师来撰写的,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国家的网络工程师书写的协议在全球各地都可以使用。那我有一个问题,比如说我想在我的机器上安装一个邮件客户端,但是如果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互联网或者是相关协议不通的情况下该怎么办?所以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选择我们能够理解、可以互通、可以管理的协议。 第三,能源的问题。现在对于世界来说能源日渐匮乏,我们的协议有可能是非常浪费资源的。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非常有智慧的方式,可以让人们降低能源的消耗。因此,带宽、能源、管理的易用性以及可靠性是未来的挑战。 邬贺铨:谢谢,刚才Radia Perlman博士讲到我们面临的三个大挑战:宽带、可靠性、绿色化(能耗),这也是全世界互联网面临的共同的挑战。下面先就第一个跟带宽有关的问题问一下来自新加坡的Tan Tin Wee教授,你是新加坡超级计算机中心的主任,新加坡的超级计算中心以及新加坡很多企业都在承接国际业务,所以新加坡互联网国际干线的流量肯定是很大的。每个国家都面临着带宽的压力,国际干线流量会以什么样的速度、比例增长? Tan Tin Wee:首先,我想感谢大家邀请我来参加第十五届中国互联网大会的活动。我参观了一些展台,感到非常惊叹。中国在这十几年中有非常大的进展,祝贺中国取得的进展。 另外,中国在超级计算方面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在周一时,中国第一次推出了全球完全使用中国自主技术建设的第一台超级计算机。我对此表示祝贺。 邬贺铨:6月20号在德国评选出来的全球超级计算机前500强第一名,是由我国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计算机系统,它比以前的中国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的计算速度还要高3倍。更重要的是,“天河二号”用的是英特尔的芯片,“神威•太湖之光”用的是中国自己的芯片。 Tan Tin Wee:全球范围内对中国的发展非常感兴趣,中国在超算方面已经成为超级大国,如果把这个和互联网加起来,中国在未来一定会有非常快的发展。所以,我们这里的所有人都有这样的责任,我们需要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比如,我以前是生化系的教授,新加坡国力大学医学院生化学的教授,我当时学的是分子生物,我的学科背景再加上互联网的技术,就可以产生不同的碰撞。我现在在新加坡超算中心工作,意味着我要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把生物、互联网技术、超算结合起来,这就是非常好的例子。互联网加什么可以获得更大的动能,可以实现1+1大于2的效果?所以我相信未来在中国是有巨大潜力的。也许在座的人可能会成为下一个互联网名人堂的提名者,大家可以把研究、开发、创新、企业加起来进行融合反应。 主持人刚才那个问题问到Radia Perlman博士,我们现在会出现哪些新的互联网技术?我正在从事超算方面的工作,所以我知道流量是非常快的,数据包流量交换的速度在超级计算机里,尤其是像“神威•太湖之光”这样的计算机,相当于有1000万个CPU,相当于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一天所有的数据。所以我们在超算领域里的交换非常快,我们必须要非常高效,要有非常好的优化,才能够实现超算的能力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很多计算机使用的协议并不是STP的协议,而是一种新的协议。我前几年知道有这样一个协议,我个人是一个互联网专家,用的都是SMB等这样的协议,现在接触到的是全新的无限带宽技术(Infiniband)用于超算。所以我们需要考虑如何使用这样的技术,如何和互联网联合起来去扩大网络。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和政府做了很多的事件,我们可以把无限带宽技术进行拓展。首先我们可以跨不同的洲际,去年我们这个协议绕了地球一周,现在的超算计算机不管是在中国无锡、新加坡还是在美国,都可以将其超算能力结合起来,把不同的学科领域结合起来得到一些更好、更强大的东西。 我刚才看了一圈,发现很多人对云计算很感兴趣,我们为什么不把云计算和互联网加起来,再和超算加起来呢。云计算、互联网、超算加起来,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可以用无限带宽技术帮助我们改变互联网的生态。 您也问到了新加坡的网络发展问题,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案例。新加坡进行创新,不光是横向的创新,还要把不同的学科结合到一起,迸发新的活力,例如可以把生物学和大数据结合起来,再和无限带宽技术结合起来,再和大数据、云计算、超算结合起来,带来一些更新的东西。 邬贺铨:互联网可以渗透到各行各业,各行各业的人也都可以加入互联网,Tan Tin Wee博士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生物”的专家,从生物的领域进入到互联网,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互联网怎么服务于这种生物计算。现在互联网数据增长非常快,一年能增长15%。未来能不能支持这么快的增长? Tan Tin Wee:互联网的数据量发展非常快,数据的用户量在不断地增长。现在需要存储的数据量也变得不可想象地大,不仅要存储这些数据,还要获取这些数据,这也是一个问题。虽然说我是互联网行业人士,但是我做的主要是超算的工作,在超算方面我们需要解决互联、数据存储、数据获取的问题,如何从数据库那里获取信息。讲到网络流量,我们将大的数据包以以太网TB进行传输。中国有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机构——华大集团。该集团收购了一些知名的美国技术和公司,把它们中国的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协作,这需要非常高性能的数据传输,尤其是基因数据。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发明一些新的协议,使全球范围内有长途的数据传输,而不会有任何的问题。我们试验了无限带宽技术协议,如何使其在非常长的距离中进行传输是个问题。我在北京看到有很多拥堵现象,每个人都开车,都是非常小的小型车,只有四个人在车里,但是如果你有四万人在路上,同时又一万辆车运输四万人,在道路上是非常拥堵的,和我们的网络是一样的。但如果有一个地铁或者是机场快线,机场快线能够有几百、上千人坐,那就没有问题了。无限带宽技术这个协议是否能像机场一样,是不是是唯一最好的协议?我不知道。也许在座的有些人会想出更好的互联网传输协议,可以帮助我们有下一代的互联网大数据传输协议,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海量数据的传输问题。Radia Perlman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我们需要在这个地基上继续盖一座摩天大楼,实现下一步的进展。 邬贺铨:谢谢你从新协议的角度说明我们有足够的办法应对未来的数据爆炸。除了宽带化是一个挑战,安全性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Radia Perlman博士在网络安全和协议上也有研究,安全问题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未来会在网络路由和安全协议方面做哪些工作?现在在安全协议方面有一种趋势,大家都会加密,比如说DNS协议,加密对提高安全的效果如何? Radia Perlman:我们知道安全经常会引发关注,最开始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文章和论文,大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安全,因为安全有各种各样的诠释。你可能必须要更加具体,需要网络更安全。可靠性可能是一个方面,还有早期的文章会说,我们会担心有人会盗用你的信息或者是修改你的信息。他们可能会知道有哪些服务,但是也有人说我们不担心这样的服务,因为这个是不合乎逻辑的,也就是说这样去做,没有获得任何的收益。 目前来看,我们现在在安全方面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很多人现在都会受到伤害。因为如果不注意安全问题,他们的财产就会受到威胁,这是之前人们没有办法想象到的问题。DNS的安全其实就是您刚才谈论到的协议问题,我是赞成的。也就是说,当你问到一个关于DNS服务器的问题,比如说我想知道IP地址是什么,比如说某一个网站、各大银行的IP地址,他们会给你IP地址,但是他会加密,然后你知道它是权威的。此外还会给你一个密钥,可以通过这种授权的方式与这个银行对话。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简单、非常有逻辑性、合理的方法。人们可能不用直接把DNS的名字输入进去,他们就去点击这样的链接,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全面、可以使用的方法。比如你到Google或者百度搜索你想要搜索的东西,你可能不会知道DNS的名字,只是点击那个链接就可以进去了。所以我觉得DNS加密其实是一件好的事情。 当然,我们不必要让人知道DNS具体的名字是什么,我们还有一些其他的特殊安全方式,可能人们不是很了解。比如说现在有人在用公有云,公有云会有一些相关的技术,它会非常地谨慎。比如说一个网络犯罪想袭击在云上的客户,想要去攻击他们。这个时候他们都没有想到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在公有云上要花时间。比如说他想在上面盗取用户信用卡的密码,这个时候他都不知道,他在操作时,在公有云上,背后有一个编码在运作。如果他要盗取信用卡的卡号,我们的防护业务就给你另外一种账号来避免你受到伤害。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那就是公有云的运行者并不允许看他们的客户数据,比如A用户输入了一些信息,有人说他侵犯了我的知识产权,你必须要帮我解决,这个时候你可以做什么?你可能都不能去看这个A客户的数据。 所以,关于安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面需要我们思考。但是还有一点,那就是用户的授权。现在面临着很不安全的大环境,而且目前并不是有很好的可用性,我觉得这是我们面临的另外一个挑战。这是我们确保安全必须要克服的挑战。 邬贺铨:刚才我们谈论的宽带化、安全性,这都是互联网的挑战,但是我更愿意看成是互联网发展的机遇,特别是对从事互联网宽带建设、研发设备的公司、从事互联网开发研究的公司来讲,应该是一个机遇。所以我想,互联网因为有挑战才发展。我倒不担心互联网挑战越来越多,而是担心怎么更好地利用这些机遇。 还有一个问题问Tan Tin Wee,你是多语种域名(IDN)的创始人,多语种域名能给我们什么样的机遇? Tan Tin Wee:在1998年时,我就决定看一下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性,把多语言的属性与互联网结合。在1994、1995年时,我们当时的浏览器没有办法阅读其他语言,只有英文。当时我想参与这样的工作,就像Chon教授一样,他会鼓励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进行创新,鼓励我们改善互联网,让亚洲人更好地使用互联网使用。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让我们的万维网让中国人来使用,我们应该让人们基于语言创造内容。当然我还意识到一点,如果你要进入网站,用他自己的语言使用网络之前,必须要先学习英语。对于我来说也是,作为一个新加坡人,中文是我们在当地会使用的语言,比如说我父母会使用中文。但是我们在新加坡学校里学的官方语言是英文,所以对我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却发现,我的父母很难使用互联网,因为他们并没有接收到英语的教育。这个时候我就想到,有几十亿的人,他们不仅是中国人,还包括非洲人、中东人,他们的母语并不是英文,他们就很难先学到英语再使用他们自己语言的网页。 这里的障碍是,你们网站的地址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我们首先要学习英文的字母,这个网址还包括你的E-mail地址,你可以键入自己的E-mail地址,比如说中文语言,但是这个E-mail本身还是英文,也就是英文的字母。这就意味着我们还是要先学习英文,才能够用我的中文去输入我的E-mail内容。不管你在哪里、是什么人,可能都要面临这样的情况。所以我在1998年做了一个决定,我们要把多语言、国际语言与我们的域名进行结合,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我们如何把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就是让域名来支持各个语言的字形。这个时候要进行统一化、标准化,让所有的语言都能够结合在一起,如果你把所有的都放在你的系统当中,就会发现我们的体系是能够支持多种语言的,既使这些人不懂英文或者我们体系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识别英文,这就是我当时建立IDN的初衷和原因。 之后我们发现,由于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努力,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网络使用之间的鸿沟可以缩短。我们知道,在上个世纪末,中国当时发展还没有那么迅速,不像今天,发展得很迅速。所以我当时认为,几十亿人口在互联网上要做很多事情,我能如何帮到他们。我们现在发现这是非常棒的,我们可以看到,现在IDN的部署有延误,比如说在座每个人都要先学习英文,从我新加坡的背景来看就是这样的。首先我的母语是英文,英语是一个商务方面的国际语言,科学、工程、科技、业务、企业,甚至是航空领域,英语都是通用语言。我们知道新加坡是英国殖民地,我们被迫把英语作为我们的第一语言来学习。我是华裔,所以第一语言是中文,然后是英语。 邬贺铨:谢谢您考虑到非英语国家更多的大众怎么方便使用到互联网。最后一个问题同时提给两位专家,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四十多年,在中国经历了20多年,互联网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从桌面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这些浪潮营造了一批公司,现在的Google、Face book、Twitter、中国的BAT都得益于互联网的浪潮而成长。今天在座的还有很多创新,刚刚加入互联网的企业,他们很希望能够成为下一个BAT和下一个Google、Face book,他们在关心下一个浪潮什么时候会来,下一波创业的浪潮在哪里? Radia Perlman:我在预测未来方面做得不太好,我觉得未来很难预测,谁也预测不了,有很多初创企业,这些初创企业有些成功、有些没有成功,有些成功了是因为他们可以去说服另外一个更大的公司收购,他们所做的技术也并不是特别高明。如果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初创企业,你一定会赚很多钱,我肯定就不在这儿了。 言归正传,我们碰到很多挑战都可以做进一步地研发,比如说提高可用性、物联网。现在超算的带宽是非常大的,我所关心的问题是,无线的带宽可能会被耗尽,现在无线端越来越多,带宽越来越少。 Tan Tin Wee:每个人都想赚到钱,每个人都想成为Face book、Twitter、非常成功的天使投资人,但是我们应该关注正确的事情,我们需要思考对社会有什么样的好处。如果我们做的事情非常精、专,我们做的事情都是心怀社会、非常高的效率,成功都一定会追随而来,如果你总是想着赚到钱,可能会失去很多东西,而不是得到很多东西。我们需要看到美好的方面、精致的方面,非常引人入胜、有智力的方面,把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有追求的话一定会成功。我们要追求理想,如果我们追求理想,成功一定会跟随你而来。只要你心怀大局,成功一定离你不远。 您问到预测下一波的浪潮是什么,我无法预测成功是什么,但是如果某些领域你是专家,你最行,你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不说预测未来,我可不可以去发明未来、创造未来?如果你能够按照这样的线索去想,你不仅可以预测未来,而且能够创造未来。今天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多,好的人、坏的人都在使用互联网,所以我们需要提前预防安全的问题。互联网安全是一个很大的领域,未来很多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在发生。如果能够在一起作为一个团队进行合作,相互共享信息、共享一些想法,我们可以共塑互联网的未来。
邬贺铨:刚才他们两位并没有准确地回答,但是他们讲到,我们挑战就是机会,痛点就是起点。不见得非要想着去赚钱,但是你只要瞄准了解决问题就会成功。所以我想,互联网永远都有机会。我个人认为互联网一路走来,基本上是机遇挑战并行,风光风险同在。未知多于已知,永远都有故事。颠覆不是新闻,一切皆有可能。成功难以复制,唯有创新永恒。英雄不问出处,希望寄托草根。最后再次感谢两位嘉宾的精彩对话,谢谢大家。
(内容为速记实录,略有修正。中国互联网协会版权所有,转载须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