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孟夏午后,63岁的郑西加忙着将新制成的家训匾额,送往浦江郑宅镇东明村的家家户户。“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这些新立的家训被制成一幅幅匾额、条幅,悬挂在客厅中、大门外,彰显着村民为人处世的准则。   “我们郑家的规矩大着嘞,孝敬祖宗、勤俭持家、清廉为官……”谈起家训,身为浦江“江南第一家”文史研究会理事的郑西加总有说不完的故事。20年前,正是他和村里的10余位老人,将一度失传的古老家训译成现代文,重新传授给子孙后代。而他口中的《郑氏规范》,则与村头的9座牌坊一起,历经九百余载的沧桑风雨。   位于浦江郑宅镇的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自北宋崇和元年至明天顺三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十五世,共340余年,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   《郑氏规范》正是郑义门的精神支柱。这部经数代人创制、增删的家训,由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修订完善,168条规范涵盖了家政管理、生产经营、冠婚丧祭等方方面面,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   这个奉行“孝事亲,义待人”的家族,获得了宋、元、明三朝帝王的7次题赠、6次旌表。更令人叹服的是,900多年来,家族约有173人为官,明代出仕者多达47人,官位最高者位居礼部尚书,但无一人因贪墨而罢官。郑西加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家族专为出仕者设立了数条家规。其中,最严苛的一条规定是,贪赃者将从家谱中除名,死后也不许入祠堂。   郑沂辞俸促廉、郑崇岳清退贿物、郑幹惩治贪官……祖辈清廉自律的美谈,化为墙上的幅幅壁画,穿越近千年。如今,东明村党支部书记郑宏建带领村干部为新农村建设献计出力,也以秉公廉洁的品格赢得了村民的口碑。   村落中心那座距今已有600余年的郑氏祠堂中,一口大钟至今尚存。往昔清晨,每当钟声响起,郑氏子弟便趋步鱼贯而入,朗声诵读168条《郑氏规范》。这一消失多年的情景,已在当地校园中重现。另外,孩子们在班级展板中晒出自家家训,并通过校园广播和国旗下讲话,将家训故事与全校师生共享。   祖辈的智慧指引着家族在历史长河中前行,将孝义德行传诸后人。浙江浦江梅花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隆喜以“义”经商,面临市场波动,宁愿亏本也坚持按合同上的定价交易;郑宅镇何家村村民郑新镇与妻子长期侍奉卧病在床的双亲,从无怨言;东明村义务消防队员郑可真冲入弥漫有毒气体的火场救人,中毒后抢救9天方脱离危险。   如今的郑宅,源于《郑氏规范》,一条条既弘扬传统美德又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家训,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教化、育人的重要角色。“科技致富,读书为先”、“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为人以诚信为本”……在村文化礼堂前的宣传栏、镇政府的公告栏,各家家训集中展示,接受群众的评点监督。目前,这一做法已在浦江全县推开。